早在4月5日,地下城的总体设计方案就确定了。
由京市的国家科学院总部负责整体结构的设计,江城、龙城、山城、海城等地的分院负责重要细节上的设计。
最终确定,地下城采用分舱建构、灵活连接的方式。
每一个地下城,都由无数的舱体构成的。这些舱体,功能各不相同,生活类有住宅舱、生态舱、模拟舱,生产类有养殖舱、种植舱、工业舱,此外还有科研舱、能源舱、仓储舱等。完整内容
地下城的所有舱体,都参考航天飞行器的建构模式。
每一个舱体,都有单独的维生系统。哪怕出入口被堵死,里面的人在食物充足的情况下,也依旧可以生存。
因为不需要被火箭送入太空,没有重量限制,所以每一个地下城舱体的大小都比航天飞行器舱体要大得多。
哪怕是一个小型住宅舱,都可以容纳300人居住,相当于一栋住宅楼。
至于大型舱体,更是可以模拟地表的环境,在穹顶上安装了LED灯屏幕,完全模拟末世前天空上的日升月落。
这种大型舱体,一般作为学校、广场、体育馆、休闲场所的载体。
14天前,当地下城的设计方案公布后,人们看到这些地下城舱体的概念图后,都安心了不少,觉得地下的生活也是可以不错的。
在设计构想中,地下城分为4层:
第一层,在地下50米以上,包括地表,是灾变前就有的普通地下设施所在地,也是地下城的出入口,还可以采集地表的太阳能、风能等能源;
第二层,在地下50~500米,是地下城的主体,是地下农业、工业、医学、地下生态圈等舱体所在地,也是人们都居住区;
第三层,在地下500~2000米,是地下能源循环带,抽水储能、压缩空气发电,调储地下热能等;
第四层,在地下2000米以上,是深地科学实验室、深地资源开采。
现在主要建设的,只是第二层的50~100米。
对于第一层,宗旨是尽可能不建,直接用灾变前建好的。
而第二层的100~500米,则等到地下城一期建成后,再慢慢挖。
至于第三层、第四层,目前都还只处于设想中。
地下城建成后,地表的所有天灾,不管是极寒、极热,还是台风、暴雪、洪水、海啸,就都对地下城没有影响了。
只有地震会影响地下城。
但科学家们也早已想出了对策,合成了一种流体,作为地下城的保护层。
这种流体,是由特殊的粘稠液体和特制的粉末状固体组成的。
其密度高、粘性强,减震效果和保温隔热的效果都很好,耐高温、耐腐蚀、耐磨损,而且还导电。
将其包裹在地下城舱体外部,或者把地下掏空后,先注入这种流体,然后再放入地下城舱体,都可以很好的保护地下城免受地震影响。
除此以外,这种流体的导电性,可以辅助无线电力传输技术的应用。
只要地下城的核心能源舱完好无损,就可以通过这种流体,给所有舱体输送电力。
因为这种流体导电,又可以防止地下生物侵入地下城。
最重要的是,通电之后,这种导体会产生一种磁场,在另一种特殊设备的牵引下,会牢牢的吸附在地下城的舱体,不会下沉,也不会上浮。
哪怕是地层断裂,只要牵引得当,水滴石穿之下,这种流体的形状也不会被破坏。
就算泥土沙石误入其中,也会被其强大的聚集性碾碎、排挤出去。
因此,只要不断电,地下城就会永远被这种流体保护着。
地下城的设计,不是凭空产生的。
在灾变之前,就有人做过这样的设想。
只是通过“愚公计划”,将这种设想具象化了,并且还结合了当前灾变时代的现实条件。
设计中用到的所有技术,都最少处于预研阶段的技术。
第二层运用的技术,更是全部是都已经研发出来的、现成的,拿来就能用,不需要再花时间去研究。
这也是总体设计方案这么快就能确定的原因。
地下城总体设计方案确定以后,又经过十几天的全国考察,最终选定了第一批地下城,在龙城、江城、山城、海城4个地方。
这4个地方,无一不是资源丰富、人口密集、工业齐全的地方。
国家的计划是,先举全国之力,建设这第一批的4个地下城。
建成以后,再看情况,建设第二批地下城。
最终,让地下城遍布全国,且通过地下交通网络连接起来。
然而,唐梨知道,不但没有第二批地下城,就连这第一批地下城,都没有完全建好。
在明年3月的大海啸中,海城地下城在就快要建成封顶的时候,被大海啸摧毁。
之后的末世中,就只剩三大地下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