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丰收的喜悦

第七十一章丰收的喜悦

丰城侯走了。

在与周梦臣将整个重建京营的计划推敲过之后,在周梦臣明示暗示,给京营体系之中的将领,这个将领很可能就是李儒子文一场大胜之后。也与周梦臣就很多小事进行了一点沟通。

其中大同水泥厂的事情敲定了,作为丰城侯千金的嫁妆,送给了周家。一切都由周梦臣代替他儿子做主。当然了,李家还是要留人为他们三岁的大小姐操心。

有这么丰厚的嫁妆,周梦臣也不好对儿子说是什么了。心中暗道:“或许,儿子会喜欢富婆。”

周家的家底还是比不上丰城侯世代簪缨之家啊。

跟随丰城侯走的还有戚继光。戚继光担任京营选兵重任,并且在选兵之后,也要进行粗布的训练,然后同五十万两的饷银一并来到大同。周梦臣估计,虽然戚继光并不是一个人走的,还带了一批戚继光觉得合用中下级军官。但能将选兵,初步训练全部搞定,也是在明年年初了。

倒是大同镇就有四万新兵可以用。

不过,那是远水。

周梦臣真正要面对的是近渴。

白登山一战,大同正兵都被打残了。而且秋收之后,周梦臣一算手中宽裕了。那么扩军,就是近在眼前的事情了。

周梦臣击鼓聚将。

在巡抚衙门白虎节堂之上。

周梦臣在上首正坐。

杨继盛坐在左手最上,他之后是殷正茂。之后是大同知县,等大小官员。右手第一乃是马芳。马芳之后是李儒,然后麻禄等等。

文武官员坐定之后,周梦臣问道:“杨大人,秋收可是有了结果?”

杨继盛说道:“已经有了结果,这一次秋收是两部,一部分乃是,除却大同怀仁两县之外的其他各县的赋税,如往年旧例,大概有四万石上下。”

周梦臣点点头,心中明白,这是往年成例。

整个大同府即便加上大同,怀仁两县,也不过五万石上下。

至于为什么不加上这两县,原因很简单,这两县都是在大同镇附近,大同县就不用说了,就是大同府的附郭县,屯田大部分集中在大同城,也就是大同县的耕地几乎全部被占去了,剩下的也少之又少了。

怀仁比大同稍稍好一点,他在大同府东南方向,相距不远,县里的好地也都在这一次屯田之中,赋税根本就交不起,所以,杨继盛算的时候都没有数就进来。

杨继盛继续说道:“大人推行的屯田,共有二十万顷,总计有二百五十万石米,五十万石番麦。以及马草,棉花,麻,各------”

杨继盛话还没有说完,下面的人都面面相觑,议论纷纷。将杨继盛说话的声音都压了下去。

不是他们不吃惊,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居然有这么多的收成,三百万石粮食,听起来,比北京太仓之中的粮食都多。岂能不让他们高兴,大同从来是贫瘠之地,何曾有这么多粮食?

周梦臣听了,忍不住咳嗽几声,这才将下面的声音给压了下去。

其实这么多粮食多吗?

一点都不多。

二十万顷,就是二千万亩地,才三百万石,平均下来,每亩都不足两斗的产量的。当然了,周梦臣也知道,这二十万亩,并不是所有的土地都种粮食了,也是有相当一部分种植了经济作物,特别是棉花。

虽然吃的很重要。但是对于大同这样靠北的边镇来说,御寒也是相当重要的。大同在鞑子蹂躏之下,比一片白地也好不了多少。周梦臣总要保证每一个将士有一身棉衣吧。否则冬天就不大打仗了。

这还是最低要求。所以即便减去棉花以及其他经济作物的种植之外,平均亩产产量也不过三五斗上下。其中有旱灾的影响,同样也有大同土地的影响。如果大同粮食生产本来就是有劣势的。

周梦臣对杨继盛说道:“你继续说。不要说有多少,直接说可以用多少?”

杨继盛说道:“而今大同县,怀仁县,已经十七个卫所,总共丁口在五十万人以上,或许有些隐民,但是数量并不多,今年冬天,我准备走访一圈,让大同百姓重新回到朝廷治下。这地方,多为难民,按大人规定,给百姓全年口粮,并给士卒一年月粮。并百姓每人棉花五斤,士卒棉花十斤。一番计算下来。棉花一点都没有了。粮食还剩下五十万石。”

这一下子给了这些将领很多刺激。马芳忍不住说道:“大人这一下子发这么多粮食,不大好吧。我可是知道我下面的兵是什么样的,给了这东西,肯定给霍霍了。留不住的。”

周梦臣说道:“这也没有办法。朝廷的七十一万石粮食已经到了,再加上这五十万石粮食,大同城中已经没有地方了,百姓的粮食就不说的,军中的粮食都先分给各部,你们自己想办法储藏。不过,丑话说到前头了,给下面的,给你们。甚至该分给你们的土地,我是一点没有打折扣。如果我查出来,谁敢喝兵血,打折扣,就是想试试我周梦臣刀不利乎?”

诸将听了凛然从命,说道:“我等不敢。”

周梦臣也觉得,他们不敢。

如果说周梦臣刚来大同的权威是建立在杀人之上,下面人都怕周梦臣的辣手。而对周梦臣并么多少崇敬之意,但是而今周梦臣真的收了大同士卒与百姓之心。一方面是周梦臣打得胜仗。

诚然,周梦臣事后自我反省。觉得这一战各种错漏失误的地方,简直是数不胜数,最后,周梦臣只能说,是运气占在他这一边。但是在大同士卒与百姓心中可不是这样。

其实一场大战下来,即便很多参战的士卒也是不明白战事全貌是怎么样的?不知道是,周梦臣前后脱节,被人家堵住了。很多人事后分析,乃是周梦臣故意露出破绽,引鞑子来攻的。

毕竟对于大同士卒来说,与鞑子面对面厮杀,谁怕谁啊?最怕的是抓不住鞑子尾巴,一个劲在屁股后面追。吃灰都吃不上热乎的,一不留心就被吃掉了。

所以,能让鞑子不走,留下来厮杀的办法,就是好办法。

于是,周梦臣种种错漏都变成了英明神武,算无遗策。并且以身作则,以身为饵。何等大义凛然。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待遇问题。

大同士卒从嘉靖以来都是后娘养的,否则也不会一次又一次的兵变。在朝廷看来,固然是大同士卒桀骜不驯,骄兵悍将。但是真正说起来,谁好好的日子不过,要去造反啊?

而且大同兵变甚至是拉开了大明后期各种兵变的序幕,绝对不是一个偶然现象。

说明士卒待遇被克扣到了不能忍受的地步。也让之后,明军打仗只能靠家丁了。

但是周梦臣到任以来,在别的方面抠抠搜搜的,但是给士卒发饷上从来没有短缺过,又有了而今这一次大丰收。虽然下面人不知道,这一次到底收了多少粮食。但抢收,几乎所有大同人都参与了,大家从各个角度都明白,这一次粮食绝对不少。

而且又听说话,好家伙一下子多发一年的月粮。在大明多少年来,只有欠饷的,哪里有提前发饷的。简直是闻所未闻。

这两项加在一起,岂能不让百姓与士卒心服,在加上,周梦臣在大同的杀戮,自然让下面人又敬有怕,不敢有一丝丝的违逆,也不敢贪污一点点。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