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西进!赵国的逐鹿征程与六国棋局(三)

赵军借燕军助力,在秦地势如破竹,连下数城,关中腹地已近在咫尺。然而,越是靠近胜利,前路越是荆棘满布,新的挑战如汹涌暗流,悄然在暗处涌动。

关中困局·内忧外患

秦军旧部虽折损惨重,但残余势力困守咸阳,凭借都城高厚城墙、完备防御工事负隅顽抗。

城中粮草储备尚可维持数月,秦军日夜加固城防,弩炮安置城头,严阵以待。

与此同时,咸阳城内流言纷起,有说赵国进城便要屠尽百姓,恐慌情绪蔓延市井,百姓抵触情绪高涨。

让赵军的劝降策略收效甚微。

赵军这边,长时间行军作战,士兵疲惫不堪,伤病员增多,营帐内疫病隐隐有扩散之势。后勤补给线在秦军游击骚扰下。

运输效率大减,粮草、药材频频告急。

而且随着战线拉长,各联军部队之间因军功分配、物资分发不均产生龃龉,军心稍显浮躁。

联盟裂痕·利益纷争

魏国见赵国占城掠地成果丰硕,心生悔意,觉得自身分得利益远不及预期,朝堂上要求重新商定战后瓜分方案的呼声渐高。

部分魏军将领开始消极怠战,甚至暗中截留物资,以备日后“自保”。

赵国将领对此极为不满,双方摩擦频发,险些酿成兵变。quwo.org 橙子小说网

燕国出兵后,发现赵国并未完全兑现军备共享承诺,到手军械多是二流货色,质疑赵国诚意,萌生撤兵念头。

燕国朝堂亲楚派借机进言,提议与楚国暗中勾结,制衡赵国,以防其独吞秦地。一时间,联盟内部猜忌重重,摇摇欲坠。

外交暗战·合纵连横再启

楚国眼见赵国西进势头未减,危机感加剧,一边资助秦地残余抵抗力量。

一边遣使穿梭于魏、燕之间,许以重利,挑拨联盟关系。

楚使巧舌如簧,在魏国大谈赵国威胁,煽动魏国自立门户。

对燕国则描绘楚燕联手称霸北疆蓝图,承诺共享贸易航线。

赵王迅速洞悉局势,果断派出王牌使者。

赴魏,呈上详尽的秦地商业布局图,允诺魏国掌管关中东部商路税收;往燕,送上最新式兵器样本及工匠团队,确保军备共享落到实处。

同时,赵国向周边小国释放善意,邀其参与战后秦地重建,共享发展红利,孤立楚国。

智囊破局·妙计频出

赵国谋士团齐聚营帐,彻夜研讨应对之策。有人提议效仿昔日水淹大梁之战,引渭水灌城,逼秦军出城或瓦解其守城意志,但此计可能殃及无辜百姓,引发后患。

有人则献策“攻心为上”,派被俘秦军高阶将领回城劝降,许以优厚条件,分化城内守军阵营。

最终,赵王拍板采用劝降与强攻双管齐下之法。一方面,善待秦军降将,令其回城游说动摇军心。

另一方面,工匠加急赶制巨型攻城器械,如云梯增设防火护盾、投石车改良精准度。

筹备强攻事宜,摆出不破咸阳誓不罢休的决然态势。

文化攻心·收服民心

邯郸学府再派大儒及众多学子奔赴前线,于秦地广设学堂,不仅教授赵国文化政令,更深入研习秦史,挖掘秦赵同源典故,编订成册散发民间。

民间剧团也加演剧目,演绎秦赵先辈携手抗敌、共保华夏的故事。

唤起百姓心底共鸣。地方官推行“秦赵一体”新政,开仓放粮、赈济灾民,用实际行动彰显赵国治理善意。

决战前夕·军心凝聚

赵军将领们带头巡营,安抚伤病士兵;后勤部队披星戴月,抢修补给通道,全力保障物资供应。

廉颇、赵括等名将登台誓师,历数秦军暴行与赵国正义之举,激发士兵斗志。

重赏军功,承诺战后厚待功臣,让全军重拾热血激情。

各国联军经调解,将领握手言和,重归齐心,皆摩拳擦掌准备决战咸阳。

共赴这场决定国运、改写历史的终极对决。

只待一声令下,便要在秦地古都奏响金戈交鸣的最强音,向着统一天下宏愿做最后冲刺。

随着号角声响起,决战正式拉开帷幕。赵军率先发动攻击,云梯架起,如一条条长龙攀附城墙,防火护盾有效抵御了秦军的火箭攻击。投石车精确地向城中投射巨石,砸毁不少防御工事。

秦军亦不甘示弱,滚木礌石纷纷抛下城墙,热油泼洒而下。然而,赵军士气高昂,悍不畏死。各国联军紧密配合,从各个方向进攻咸阳城。

战斗持续数日,双方均伤亡惨重。但在赵军强大的攻势以及攻心战术影响下,秦军内部逐渐出现分歧。一些将士开始犹豫是否还要死守。

终于,在一次猛烈的冲锋之后,赵军冲破城门防线。廉颇、赵括身先士卒,率军涌入城中。秦军主将虽奋力抵抗,却难以阻挡大势。

最终,咸阳城破,赵国取得胜利。各国联军在赵国的带领下开始重新规划这片土地,实行一系列仁政措施。从此,历史走向发生巨大改变,战国格局被彻底重塑,一个崭新的时代开启。

赵国以及其他各国组成的联军在这片广袤无垠的土地上大力推行仁政之后,百姓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那些曾经在战乱中流离失所、饱受苦难折磨的人们终于迎来了久违的安宁和稳定,他们纷纷投入到重建家园的热潮当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商业活动如同雨后春笋般迅速复苏并蓬勃发展起来。大街小巷里店铺林立,人来人往,吆喝声此起彼伏,一片热闹非凡的景象。

与此同时,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也变得日益频繁且深入,各种思想观念相互激荡、融合共生。

在赵国的积极倡导之下,各国齐心协力共同创建了一所规模宏大的学府。这座学府敞开怀抱,广泛接纳来自各个国家的莘莘学子。

在这里,法家严谨务实的治国理念与儒家仁爱宽厚的道德学说激烈地碰撞、交织在一起。

兵家精妙绝伦的战略战术与纵横家灵活多变的外交策略一同成为众人研究探讨和学习的对象。

得益于这所学府卓越的教育体系和优秀的师资力量,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的贤能之才脱颖而出。

这些青年才俊学成之后,怀揣着满腔热血奔赴五湖四海,将从学府中学到的先进理念和创新思维传播到各个角落。

犹如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然而,反观秦国这边,虽然在之前的战争中遭受重创,国力大为削弱,但并没有因此一蹶不振。

相反,一些具有远见卓识的有志之士开始深刻反思本国过去实施的严苛暴政所带来的种种弊端。

并暗自积蓄力量,寻求变革之道。他们密切关注着赵国等国成功治理国家的宝贵经验。

渴望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灵感,以期有朝一日东山再起,重振昔日雄风。

当然,对于秦国的一举一动,赵国及其同盟伙伴始终保持着高度警惕。

毕竟,没有人愿意再次目睹那硝烟弥漫、生灵涂炭的残酷战争场面重新上演。

于是乎,在这样一种看似微妙却又充满张力的平衡状态下,新的战国格局正有条不紊地向前演进着。

各方势力或明争暗斗,或合作共赢,共同书写着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