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 章 冯家村里设夜宴

二嫚把菜送给村民冯老三。冯老三看着这六盘精致的菜肴,感动的热泪盈眶。

冯老三的家里有三个儿子,在蛟龙县战役中,牺牲了两个。

这也是张月如来他家的原因之一。为众人抱薪者,不能让他冻毙在寒风里。

冯老三得了很多抚恤银子,可却分文不舍得花。

他说那是孩子们用命换的。花这个银子,心亏。

冯老三得地四亩,来种地的人,只有他,他婆娘,他的小儿子及孙子孙女。

冯老三的思想有点保守,他不同意儿媳和他们一起下地。

孙子孙女一人得了一只鸡腿,像两只饿虎,吃的香甜。

张月如见冯家婆娘,太过拘束,便让她去那边吃。

这边就只剩下张月如几人。

蒲桃让丫鬟给张月如打伞,她则亲自倒水给张月如净手。

等张月如洗好手,蒲桃还拿出手绢,给张月如仔细擦拭。

等到把张月如的手擦干净,蒲桃还把手绢小心叠好,揣进怀里。

张月如心里感到好笑。

她让蒲桃坐下来和她们一起吃饭,蒲桃便半坐在蒲团上,小心翼翼。

看到蒲桃的坐姿,张月如又想起潘小安说的坐姿规矩,不由得笑出声。

蒲桃看向张月如,见她笑的极美,不觉脸红。

“蒲安人,你这样坐着不难受吗?”

蒲桃摇摇头,“回安人,小妇人自小学习礼仪,早已行成习惯。

恭人见皇后娘娘时,不是这般坐的吗?”

二嫚从旁说道:“皇后娘娘待人和善,我们在宫里随意的很。”

蒲桃有些羡慕,她也想进皇宫参加命妇们的聚会。

“皇宫内院,礼节更加规范细致吧?”

蒲桃给张月如布菜,“这是新下来的南瓜,小妇人用它做的南瓜饼。”

蒲桃夹给张月如吃,怕弄脏了她的手。

张月如咬了一口,“外面金黄,里面酥软甘甜,花生油的香味也刚刚好。

蒲安人很会做饭哦!”

蒲桃再次被夸,像吃了人参果,每个毛孔都充满力量。

“夫人喜欢就好。”

她又去给张月如夹其他的菜,可惜就只有四盘菜了,这让她有些尴尬。

蒲桃是懂让人伺候的。同时,她也极会伺候人。

她一会给张月如夹菜,一会给张月如擦嘴。

蒲桃眼神毒辣,很会领会别人意图。

张月如眼睛看向哪道菜,她的筷子就准确无误伸到哪里。

这股机灵劲,看的二嫚自叹不如。

“夫人待我真是太好了。要是比照着知县夫人,我这侍从早就被轰出府门。”

蒲桃做这一切,极为自然流畅。这伺候人的流程,已经刻进了她的骨髓里。

“这种风气,一千年也没有变!”张月如想起潘小安这句话。

潘小安说这话的时候,满是悲愤与无奈。

“很多人,你给了他站着的权利,他也要跪着在还给你。”

吃过饭后,张月如对蒲桃说,“蒲安人,谢谢你给我们送饭。

我们要干活了,你回去吧。”

蒲桃却想和张月如多待一会。吃饭的时候,她听二嫚讲起皇宫夜宴,才知道张月如竟然能和皇帝一起吃饭。

这让她不得不,更加小心逢迎巴结。

“夫人,我来也是干活的。那咱们开始干活吧。”

蒲桃为了给张月如留下好印象,开始抢着干活。

她先是去摔花生,却被一颗花碰了额头。

她又去收集花生,却连三捆都拿不动。

没奈何,她又去捡花生。可蹲在地上,捡的她眼晕。

这可真是,看人吃地瓜牙锋利啊!怎么自已干起活来,如此吃力。

小半个时辰,蒲桃的汗也流了,妆也花了,衣服也脏了。

两个丫鬟帮着忙前忙后,更是累的够呛。

张月如和二嫚,看的抿嘴偷笑。

“蒲安人,我口渴了,你帮我拿点水来。”

蒲桃赶忙照做。

张月如伸手,摘下蒲桃头上的花生叶,“回去歇着吧。知道农活不易,以后少浪费粮食。”

蒲桃被张月如温柔的举动,弄的娇羞。

“夫人,我不累。我要和你一起收工。”她倒是嘴硬起来。

待到傍晚,花生装车。一天的劳动才算结束。

蒲桃邀请张月如回县衙。张月如却选择住在冯老三家里。

蒲桃无奈,只能约好明天再来。

张月如随着冯老三进村。冯家村的里正,早就命人做好了饭菜。

知府夫人进村,这在冯家村可算是开天辟地头一回。

冯家村里正,把这当成村里的荣耀。

他命人在祠堂做好席面二十桌,要来个全村共享盛宴。

张月如没法推脱,只能带着冯老三一家前去赴宴。

张月如在里正的带领下,进了冯家祠堂。

她给冯家的祖先,进了香,做了祈福。

这一刻,女人不能进祠堂的规矩,大家全都选择忘记。

张月如拿出一百两银子,递给里正。说是用来给村里的孩童,增加伙食。

然后,她又取出二十两银子,说是这晚上的席面,由她来请。

这一番操作,把冯里正弄得很茫然,也让冯里正很感叹。

张月如被安排在首席。

陪着张月如吃饭的,有冯立正的婆娘,有秀才家的娘子,有员外家的正妻,还有一个就是守贞洁的女人。

这个女人让张月如有点尴尬。

若不是嫁给潘小安,她只能住在村外,哪有机会和村里头面人物坐在一起?

冯里正没有上这桌。他和村里的大户,教书先生坐在次席,陪着张月如她们。

等众人落座,冯里正举杯站起来:“冯家村已有百年,全靠祖宗保佑。

今日张恭人来到咱们村,帮助咱们村民收获庄稼,实在是咱们村最盛大的事情。

张恭人不但给咱们收地,还给村里学堂捐了一百两银子。

为了感谢张恭人的馈赠。村里的冯员外决定捐银八十两。冯秀才捐银二十两,我本人捐银三十两。

此后五年,咱们村中孩童全部免费进学,衣食全包。

还有就是,今晚上的宴席,也是张恭人请客,没用村里一钱银子。

此刻,我提议:大家举起酒杯,感谢皇帝,感谢朝廷,感谢知府潘大人,感谢张恭人,感谢知县大人。

这冯里正也是人才,徐知县没有来,他都记得感谢上。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