俸禄的本质是什么?
朱高炽有些疑惑,他平日里从未思索过这个问题。
对他来说,钱永远不会成为他烦恼的问题,唯独要烦恼的就是如何应对皇爷爷的问询。
其余的事情,自然有下人去做了。
而朱棣,同样是面带疑惑之色。
他有时也会感慨钱不够用,但绝对不会去思考,这俸禄背后的意义。
故此,两人此刻是两眼一摸黑,完全没有这个概念,对视一眼后摇了摇头,随即就把目光放在了道衍和尚身上。
道衍:???
你们看我干嘛?
我读佛经的!
怎么会知道这些东西。
他摇了摇头,表示爱莫能助。
对此,朱元璋并不意外。
一般人拿到钱之后,很少还会去思考,这钱有什么意义。
大抵就是知道,钱可以买到其他的东西。
因此,朱棣和朱高炽几人不懂,并没有超出朱元璋的意料之外。
能够理解这个的人,估计现在也很难存在,至少也得对经济问题有所深入的研究才行。duqi.org 南瓜小说网
朱元璋简单明了的解释道:“所谓俸禄,就是满足领取人生活所必需的物品。它广泛的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无论是发放给官员的米钞,还是应天城中做生意的商贩所赚取的银钱,都可以看做是俸禄。可以这么说,俸禄是维持一段时间内,国家社稷稳定所必须的资源,一旦没有俸禄,百姓就会陷入困苦之中,国家的物资流动就会陷入迟缓甚至停滞,带来的后果便是,社稷崩塌,国家灭亡。
从这个概念上来说,上至天子,下至黎庶,都需要俸禄。天子需要的俸禄比较特殊,是天下人的信奉和供养,而黎庶所需要的俸禄,则是满足自身基本生活的物资。
天子通过将得到的俸禄进行层层划分,以此确定稳固的统治;而黎庶则是在满足自身生活所需的基础上,尽可能的供给出最为原始的俸禄。
想必几位也都听懂了,最基本的俸禄,就是粮食。
掌握了分发粮食能力的人,便是官员,便是天子。
而产生粮食的人,就是最底层的农民,你们看不起的泥腿子。
无论是上层,还是底层,一旦失去了粮食这一基本的俸禄,就会顷刻间轰然崩塌,直到新的俸禄体系确立。
从以上话中,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所谓的俸禄,本质就是粮食。”
朱元璋语速并不算快,稍作推演之后,很快就在黑板上写下另外两个字:粮食。
并且,在俸禄和粮食之间,有一个反向的箭头做出标记,以表示出最为基础的联系。
朱高炽听得有些迷迷糊糊,忍不住问道:“先生,我还是有几分不解,俸禄真的能够如此解释吗?是否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准绳?”
“这一点毋庸置疑。”
朱元璋直接给答案进行定性,道:“虽说历朝历代,都对俸禄进行了改变和革新,但是无论如何改变,俸禄都逃脱不了粮食这一基本概念,只要人还在吃粮食,那么俸禄的本质就是粮食。
你们可能会觉得奇怪,也许在下所说,与你们心中所猜测的东西并不相符合,但是请放下心中的偏见,仔细的去思考一番,历朝历代为什么会灭亡?
纵观古今,历朝历代灭亡的根本原因,都是粮食的生产无法满足天下人的需求,或者说绝大部分人,无法再通过劳动的方式,获取到足够维持生活的粮食。
这要是为何,你们要一直强调农业重要性,一直劝课农桑,抑制商业发展。
在如今国家的具体情况下,只有农民占据绝大多数,才能够维持国家社稷的正常运转,否则就会出现起义,会出现叛乱!”
朱棣皱了皱眉,这观点他倒是颇为认同,但是这与官员的效率有什么关系?
他实在是联系不到一起,便开口问道:“先生,这俸禄的本质,和官员的效率之间,有什么必要的关系吗?”
“自然是有联系!”
朱元璋郑重的一点头,在黑板上画下了一个圆,道:“现在,请各位将这个圆,看做是大明朝一年来,全部的粮食产出。
很多问题,具体的去说反而会显得杂乱,直接用一个较为无情的方式,则会更加通透。
这个圆,代表着大明一年的粮食产量,创造这个圆的人,是千千万万在田地中苦耕不辍的农民,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出了这样的成绩。
而现在,大明天子,将要对这个圆,进行层层划分,诸位以为,大明天子首先会满足谁的生活需求?”
朱棣和朱高炽对视一眼,彼此心里都很明白。
别看皇帝这位子听起来至高无上,但是说到底还是普通人,吃喝拉撒那都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因此这答案也是十分明显,即便是再怎么公平公正为百姓着想的皇帝,也必须先要吃饱了才能够做事。
哪有饿着肚子治理天下的皇帝?
朱高炽回答道:“自然是先满足自己以及宗室的生活需求。”
“很好,那殿下觉得,应该从这个圆中,分出多少来供养天子?”
朱元璋的问题,再度让朱棣和朱高炽陷入了沉默。
他们虽说聪慧异常,有着绝高的地位,但是这个问题,他们的确没有思考过,到底有多少俸禄,归了他们。
见两人都无从回答,朱元璋又看向了道衍和尚,结果他也只是摇了摇头,表示并不清楚。
朱元璋见状,只是一笑,随后拿着粉笔,在圆上面划出了一个小的区域,道:“现如今天子所需要的俸禄,只有这么多。”
几人纷纷看向黑板,见朱元璋画出的区域并不大,甚至于有些微小,着实有些不理解。
“按理说来,不该这么小……”
朱高炽壮着胆子提出了反对意见,对此朱元璋解释道:“这里所说的天子所需,只涉及到皇宫内的正常消耗,并没有计算修葺宫殿、宗室耗费在其中。从中我们也能够看出,单独一个人,哪怕是天子,只要保持正常的消耗,对于天下的负担,并不算重。”
“先生的意思是,如果出现不正常的消耗,就会加重天下的负担?”
“殿下所言极是,好在现在洪武帝为人勤俭,奢靡之风并不盛行,故此才有这个划分,若是换做是隋炀帝这等帝王,这划分显然不算合理。”
朱元璋特意提出来,这是洪武帝时期才有的划分,换做是另外一个皇帝,自然会有所差别。
对此,朱棣也表示赞同,示意他继续。
“那么,当天子第一时间满足了自身需要之后,他就要对剩下的圆,进行进一步的分割,现在,他该满足哪些人的需求?”
这个问题更好回答,朱高炽不假思索:“自然是官员。”
“很好,那么诸位觉得,官员应该占据多少?”
“天下官员数量较多,怎么着也得占上一半吧。”
朱高炽稍作思索,想起了官员的俸禄,很快便回答出来。
对此,朱元璋点了点头,将剩下的圆中,一半分了出来,写上了官员二字。
“诸位也能够看到,经过天子的分发,这一年生产的粮食,只剩下了接近三分之一的地步,而这些,则需要供给全天下的人。
别以为这一点很不平衡,实际上,绝大部分时候,百姓能够占据天底下三分之一的粮食,那已经是盛世,大部分时候,连三分之一也没有。
如今的情况,已经算得上是历朝历代中最好,洪武帝严刑峻法惩贪治腐,成效显著,至少百姓基本不会饿死。
但几位请思考一下,如果说坐在皇帝位置上的那个人,他没有这个魄力和胆识,且能力不足,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
朱元璋再度画了一个圆,顺势在旁边写下几行字。
分别是天子、官员、士绅,百姓。
“假如说,新的继任者能力不足,但胜在勤勉,且不穷奢极欲,那么属于天子的那一份,不会有太多变化,稍微扩大一点,也算正常。
但是因为皇帝的能力不足,无法对下面人进行有效的把控,那么就会出现贪污腐败的情况,这些官员,不会和皇帝争抢,但是会和百姓争抢,此时就会出现一种情况。”
朱元璋在圆上面,画出来很大一块,上面写上官员和士绅的名字。
“官员和士绅利用手中的权力,彼此勾结,横行乡里,鱼肉百姓,将原本应当属于百姓的粮食,强行的划归自己手中,如此一来,他们占据的粮食便会增多。
而百姓,辛辛苦苦一整年,最终得到的粮食,却只能勉强满足温饱,甚至大部分时候,还得挨饿。
不过日子还算过的下去,至少还有一定数量的粮食,老百姓虽说挨饿,但也不至于死去。
但如果继任者荒淫无道,穷奢极欲,且毫无能力呢?”
朱元璋再次画出一个圆,这一次,他直接将圆中接近四分之一的区域,全部划归天子门下。
“你们可以看到,如果是隋炀帝这样的皇帝,那么天下的粮食产出,有近四分之一被他一个人的欲望消耗掉,而这些多的消耗,会从哪里来?
官员和士绅自然不会愿意让出自己的份额,那么就势必要去抢夺属于百姓的那一部分,这也就直接导致,赋税加重,苛捐杂税增多,甚至连呼吸都需要钱。
此刻,百姓辛辛苦苦一整年,都没有得到任何的回报,甚至于连温饱都已经成了问题,天下开始出现饥荒,开始出现流民,开始不断有人起义造反。
王朝统治摇摇欲坠,天下一派凋零景象,农民活不下去,只能拿起锄头开始造反,百姓活不下去,迅速地成为叛军。
而那些官员豪绅,则是见风使舵,谁强就依附于谁,谁占据优势就臣服于谁。
等到动乱结束,他们依旧能够保持自己的地位,成为新时代的胜利者,但是曾经坐在皇帝位置上的那个人,那个家族呢?
势必会沦为时代的弃子,万劫不复,再也不复当年盛况。
那么,几位请思考一下,这三幅图中,谁才是最终的胜利者?”
黑板上,三个圆中的线条,简单明了。
一眼就能够看出,无论什么时期,都是官员和士绅占据了绝对的份额。
天底下只会有一个皇帝,因此无论皇帝再怎么穷奢极欲,也只会占据最多近四分之一的份额。
但天底下的官员,可不止一个!
当皇帝无能,穷奢极欲时,带来的影响难以想象,上行下效,奢靡成风。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朱高炽心中的震惊无以复加,以往那些很是模糊的概念,因为朱元璋这三幅圆,彻底的消散了迷雾。
他也是喜欢读史书的人,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但是每每读到王朝灭亡时,史书之中的结论,基本都归结于王朝暴政,苛捐杂税乃至于皇帝昏庸。
他当时就觉得奇怪,但是又说不上来哪里奇怪,现在总算明白了。
天下的兴亡,与皇帝的确有很大关系,但是一个皇帝,还不足以将王朝送入深不见底的深渊。
真正左右王朝命运的人,就是这群处于中间,上达天听,下牧万民的官员。
他们负责传达皇帝的旨意,负责收取赋税,负责……几乎所有的事情,都需要他们去办。
百姓愚昧,不通文教,故此只有朴素且基本的观念,但是这些官员不同。
他们的好坏,深切的影响着一个区域,一个地方的民风民情。
朱高炽此刻突然就领悟了,为何那些看似强盛的王朝,覆灭往往只在短短十数年间。
“民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以前我一直以为,这个舟上不仅有天子,还有王侯将相,有朝廷官员,现在才明白过来,这个舟上,只有天子!”
朱高炽发出如此感叹,似乎是所得颇多,有些寂寥道:“百官不会和天子同舟共济,因为他们就隐藏在水中,他们是贪婪地鱼群,享用着天子的信赖,又攫取着百姓的脂膏。
先生,我想知道,如何才能够避免这种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