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官绅,其实就是封建统治之下的特权阶层。
在皇室之下,官绅阶层的数量极为庞大,王朝的统治由他们一层一层的支撑起来。
简单来说,皇帝想要平稳的统治天下,靠的就是官绅。
虽说亚圣孟子常说民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但绝大多数时候,王朝平稳运行的时期之内,百姓就是一潭死水,被官绅死死的压制在户籍地之内,一辈子都在和土地打交道。
大部分情况下,百姓只要不被逼到极致,那绝不会跳起来造反。
他们骨子里带着的温顺与懦弱,只要能够活下去,拿大概率是绝不会拿起锄头干革命的。
唯独被逼的没法了,才有可能豁出这条命,参与进起义之中。
朱元璋也是如此,但凡有口饱饭吃,也就没有现在的洪武帝。
正所谓“使我有洛阳二顷田,安能佩六国相印”,人被逼急了才会干出出格的事情。
当然,这里的人,指的是老实巴交的农民。
那些个享受着荣华富贵的官绅,并不在这个范畴之内。
官绅都不用逼急了,但凡让他们不满,就会开始冒刺头。
不过,作为接受过知识教育的官绅阶层,造反的方式相较于农民而言,肯定会显得更加隐蔽,类似于钝刀子割肉、温水煮青蛙。duqi.org 南瓜小说网
比如说朝堂上的死谏,彼此勾结引发的民变,或者买通内侍宫女动乱皇宫,再严重一点,结党营私架空皇权……
只要是妨碍到了官绅的利益,那自然会受到官绅的报复,或温和或激烈。
而朱元璋提出的方法,却直接的动摇了官绅阶层的核心利益。
“官绅阶层,构成了王朝统治的基本骨架,通过他们,皇帝能够将天下拢归到自己手中,但由此也引发了诸多问题。
当然,在王朝初期,这些问题都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毕竟只要王朝还在继续,那自然可以忍受。
但随着时间推移,这些问题会愈演愈烈,最终演变成毁灭王朝的巨大旋涡,从中诞生出新的王朝。
现在的天下,已经不是唐朝时期了,唐朝时进士出身,才算是跨进了官绅的门槛,真正成为权贵中的一员,至于什么秀才,那和平常百姓也没太多区别。
但随着五胡乱华,随着宋朝软弱媾和,随着金元异族统治,文化倒退现象极其严重,有才之士数量大幅度减少。
洪武帝为了巩固统治,自然是需要更多的读书人,总不能指望农民发号施令,故此他大幅度提高了读书人的社会地位。
也就是将官绅的标准,进行了大幅度的下放,曾经白丁的秀才,一跃也成了炙手可热的官绅了。
当然,这不能够怪洪武帝,只能说数百年来宋朝帝王太过无能,以至于出现如此局面,洪武帝也只能根据现有的基础,对各方面政策进行修改,以图更好的统治天下。
洪武帝的做法的确不错,效益很高,在巨大的利益诱惑之下,读书人自然挤破脑袋都想要入朝为官,成为不纳粮不服役的官绅,这就组成了大明的社会底层逻辑。
即权贵的数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
三位都是明白人,应该知道,当权贵越来越多时,会对国家带来什么样的负面影响。
之前提出的圆形理论之中,在下已经阐述了,在一定时期内,百姓生产的粮食数量,总是保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而分这些粮食的人,除了百姓和皇室,那就只剩下官绅。
当官绅的数量越来越多时,势必会消耗掉更多的粮食,也就是说他们所占据的份额会越来越大。
几位可以想一下,当官绅占据的份额越来越大时,他们会挤压谁的份额?
他们敢对皇帝占据的份额下手吗?
绝不可能的,即便这个皇帝只是个傀儡,官绅也会好吃好喝的供着。
无法对皇室下手,那就只能对百姓下手,从他们手中,抢夺更多的份额。
因此,压力最终给到了谁?不还是这些老实巴交的百姓?
而伴随着官绅数量的庞大,所带来的第二个负面影响,就是土地的兼并问题。
官绅需要土地,对土地有着迫切的需求,且会不择手段的去获取土地。
但是天下的土地基本都是有主的,皇帝的土地官绅能动吗?
不能够动皇帝的土地,那就只有去动百姓的土地,如果是丰收年,那么百姓有粮食吃,自然不需要买卖土地。
但只要碰上天灾,那么百姓的土地就会被官绅兼并,越来越多的百姓,沦为了无地的佃农,只能为官绅种地。
更有甚者,即便没有天灾,也会有不断地人祸,逼迫百姓贱卖土地。
而这,又会带来第三个连锁反应,也就是最可怕的负面影响,即赋税过重。
在朝廷眼里,赋税是不重的,甚至还经常有所减免,因为朝廷计算的是大家都有地种。
但很多百姓,没有土地,或者只有很少的土地,他们生产出来的粮食,非常微薄。
而朝廷的赋税,根据人头来算,也就是人头算,一个人算一份税。
如此一来,拥有少量土地、占大明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百姓,承担了整个大明朝的赋税,负责养活全天下人。
而真正拥有肥沃土地,富裕的官绅权贵,则是有着朝廷的政策保护,不需要缴纳任何赋税,逍遥自在的享受着荣华富贵。
他们是吃饱了,满脑肥肠,但是那些可怜的百姓呢?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百姓苦不堪言,而朝廷却不自知,等到有朝一日,大厦轰然崩塌时,蛀虫们挺着肥硕的身躯,开始爬向新的大厦。
而皇室,则彻底的消失在历史的潮流之中,运气好些,能做个富家翁,运气不好,永远都是被提防戒备的敌人。”
朱元璋一番话,将朱棣和朱高炽惊得不轻,后背已经是汗流浃背。
他二人不是傻子,仔细一番思考之后,便知道,这就是事情的最终走向。
大明朝,也会如此,走向不可测的深渊之中。
一想到未来,朱棣便有些急切起来,问道:“先生,可有什么法子,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有,自然是有,多管齐下,足以解决大部分问题,但是阻力会很大!”
朱元璋笑着道,目光炯炯,看着朱棣和朱高炽:“只看两位殿下,有没有同洪武帝那般的魄力!”
朱棣和朱高炽身躯一震,目中都有精光闪过,他二人都不是软弱之人,自然不会示弱。
“孤不敢和老爷子相比,但也绝不是畏首畏尾之人,只要先生的法子好,那自然会尽心竭力的推行!”
“我和爹的想法一样,哪怕是有天大的阻力,也会将正确的方法,推行下去!”
两人都是心比天高之人,所说之话都是掷地有声。
朱元璋见状满意的一点头,道:“既然如此,那在下就与殿下说说这方法。
首先,是殿下之前提到的,官员考核之法。
官员的考核,历来便是官员升迁的重点依据,一句话,德才兼备之人用之,无德无才便罢官免职。
话说的虽然容易,但是要从具体的方面去落脚,这一点尤为艰难。
官员的考核,主要是看什么?无非就是官员的成绩,考察的就是官员任职期间的政绩。
故此,这个方法可以称之为考成法!
考成考成,考察成绩,言简意赅,具体实施也较为简单。
首先,以往负责官员考核的部门,仅仅只有吏部,现在要改变这一现状。
所谓考成法,就是以六科制六部,以阁部制六科。朝廷所有事务均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办理,吏、户、礼、兵、刑、工六科负责监察六部事务。六部向相对应的六科负责,六科则向阁部负责。阁部最终向皇帝负责,由此层层分割,确保考核没有弄虚作假。
阁部要好好的利用起来,这方法很是不错,不能只让他们商议政务,更多的事情可以交给他们去做。
在此基础上,具体的做法也很简单,朝廷造三本账簿,六部的一本是底本,记录计划实施的所有事项。
六科的一本作为备注,完成一件,销号一件,确有客观原因完成不了的,由六科报阁部等候旨意。
第三本送阁部备查,阁部随时掌握情况,最终上报皇帝。
阁部在皇帝的旨意下,可以根据三份相同的考成薄,分别考核六部与六科的工作情况。
其中,阁部是半年一次小考,一年一次大考。
最后,根据考核情况,决定官员的升迁及去留。
当考核与官员升迁去留相挂钩时,官员自然会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效率!”
考成法,历史上是由张居正提出并执行。
考成法操作极为简单,简单来说内阁考核六科,六科考核六部,六部考核地方,一环扣一环。
各个官府机构要完成的年度考核要求由内阁编订成册,正本交六科考核,副本留在内阁备查,年底依册考核,完成一件事就勾除一件事,达不到考核要求的就贬职免官。
张居正的考成法,成功让大明的官僚机构再度高效运转,效率达到了明朝建国以来,官僚机构办事效率的巅峰。
根据《明史》记载,自从考成法实施,明朝官僚机构的效率极高,早晨朝廷颁布的诏命,傍晚就能得到良好的执行。
正是因为如此,在张居正执政时,明朝国富兵强,明朝的税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岁入白银一千多万两。
在张居正去世的万历十年,朝廷太仓里储存的粮食够朝廷十年的花销,国库里储存的白银达到五百多万两。
更为重要的是,张居正让明王朝在晚期时,出现了少有的连续的财政盈余。
从万历二年到万历十年,明庭财政年年盈余,到了万历十五年,明庭的财政盈余更是达到三百多万两。
当时美洲的白银尚未大规模流入中国,白银尚未贬值,当时的五两银子够大明一个十口之家活一年,而且活得很好。
也正是因为张居正,大明朝在积重难返的情况之下,硬生生的国祚延长将近七十年。
否则都不用等到崇祯帝,大明朝很可能在万历末期就直接崩盘,吊死在歪脖子树上的人恐怕得是其他的皇帝了。
只是可惜的是,随着张居正的逝世,考成法也迅速地被万历皇帝束之高阁。
这个在张居正阴影之下压抑了许久的皇帝,在张居正死后,欲望迅速地压垮了理智,以至于张居正死后不久,即被抄家,剥夺一切荣誉地位。
如此做法,万历皇帝自然是享受到了巨大的快感,但是带来的问题也极为严重。
从此以后,大明再无张居正这般人物,也在没有危急存亡时刻,能够力往狂澜的臣子。
海瑞曾经如此评价张居正:工与谋国,拙于谋身。
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张居正流干了最后一滴血,他的下场就如同历朝历代那些改革的臣子一般,并不算好。
或许,也正是从张居正开始,大明朝最后一根顶天立地的脊梁被彻底打断,取而代之的是夸夸其谈的所谓清流言官,东林党人。
后面天启皇帝和崇祯皇帝,恢复了对张居正的一切荣誉,便大为表彰,目的也是盼望着大明再度出现一个张居正。
只可惜,像张居正这样的能臣忠臣,再也没有出现。
如今,朱元璋借由朱分身之口,提出考成法,对朱棣和朱高炽的震动,无以复加。
他们一直都在为官员的考核办法头疼,指望阁部去商讨出具体的方案,争吵了这般久,也没出个准信。
但眼下,得到了考成法之后,二人已经是茅塞顿开,喜笑颜开。
先不说朱元璋还有其他的什么方法,单独是这一条考成法,就足够大明朝享用不尽。
但随之而来的,他们也对未来的阻力有所预料。
考成法,相当于让官员全部都卷起来,从上而下,被迫的提高效率。
任何人都不会甘心放弃手中的权力,考成法利用的就是这一点。
但是考成法的要求更为严格,直接要将那些能力不足的官员,给踢出官绅队伍之中。
如此一来,阻力可想而知。
但朱棣并不担心,他有着老爷子交给他的珍贵法宝。
……